Time On Site
既然谈到了浏览深度,那自然有浏览长度与之对应,即Time on Site,指人们访问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例如一个网站有3个访问,一个停留了 2分钟,一个停留了10分钟,一个停留了0分钟,那么Time on Site就是4分钟。与PV/Visit一样,一般而言,这个值是越大越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网站分析工具上统计的时间与用户在网站上停留的实际时间肯定是不同的。人们访问网站最后一个页面的时间长短不会被网站分析工具 统计到。原因很简单,因为一般的网站分析工具不统计人们离开一个网站的精确时间,而只能记录他访问这个网站倒数第二页的精确时间,这样最后一个被他访问的 页面的停留时间实际上被完全忽略掉了。你会问为什么不统计最后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呢?因为网站分析工具默认对用户关闭页面的行为,或是从这个页面浏览器 窗口跳转到其他网站的行为不做统计,除非你进行专门的设置。
如果不做额外的设置,这种安排意味着两点:第一,网站分析工具统计到的网站浏览时间总是小于网站在浏览器中被打开的时间(尽管浏览器打开页面未必意 味着你真的每分每秒都在看它);第二,所有Bounce掉的Visit(即只访问了一个页面的Visit)在网站上的停留时间计为0。
确实有一些网站分析工具打破了这个窠臼,能够尽量记录到人们离开网站那一瞬间的时间。不过我个人感觉,其实意义并不特别大,除非各个访问的最后一个 页面有很大几率是那些特别需要人们多作停留仔细查看的页面。只要工具统计的方法保持一致性,那么就算少了最后一个页面的停留时间,仍然可以实现 Apple to Apple的比较,仍然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用户宏观的Engagement情况。而且,降低了技术实施的难度,提高了监测的一致性,从而 提高了监测精度。(因为记录离开网站准确时刻的方法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只有一定的几率能够统计到,这使这些方法实际上的可用性降低了。)